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選對裝備及工具,運動也可以輕鬆又時尚哦!

顯示具有 運動保健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運動保健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

運動保健 - 肌肉酸痛


因運動而引起的肌肉酸痛,對於參與運動的人而言是一個很普通的傷害經驗。一般來說,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可以分為急性肌肉酸痛與慢性(遲發性的肌肉酸痛)二種。急性的肌肉酸痛有別於肌肉拉傷,而是指因肌肉暫時性的缺血,而造成的酸痛現象,只有肌肉作激烈或長期的活動下才會發生,肌肉活動一結束即消失。通常,急性的肌肉酸痛會拌隨肌肉僵硬的現象。

  肌肉酸痛:急性酸痛與慢性酸痛。急性酸痛:肌肉在運動中或運動剛結束後的一段相當短的時間內發生疼痛。急性酸痛與作用肌用力時形成血流的中斷有關,在缺血的情況下使得代謝產物無法清除,而堆積在肌肉中,進而刺激到痛覺受納器。在停止運動後的一分鐘左右即完全恢復。

  肌肉慢性酸痛往往發生在訓練後的 24-48小時之間。肌肉慢性酸痛的程度與肌肉收縮的形態有關,離心收縮最容易形成肌肉的慢性酸痛,等張收縮最不顯著。肌肉有慢性酸痛的情形出現時,肌力明顯下降。

  肌肉慢性酸痛的原因:*組織牽引理論:肌肉損傷而起。*肌肉痙欒理論:肌肉的反覆性抽筋而起。*結締組織理論:肌肉的結締組織受傷(如肌腱)而起。事實上,肌肉的慢性酸痛是肌肉的損傷分裂所形成。

  避免肌肉酸痛的方法:*肌肉伸展運動(以靜態的方式進行)*漸增負荷原則:肌肉訓練的超負荷原則使得肌肉容易因此受傷,配合漸增負荷原則,慢慢提高肌肉的訓練的質與量,才能有效避免傷害發生。*適當的補充維他命C,唯仍需進一步分析證實。

  遲發性肌肉酸痛則是指,在運動後數小時到24小時左右才出現的肌肉酸痛現象,通常肌肉酸痛的持續時間在一至三天左右。遲發性肌肉酸痛的原因,不外是肌肉受傷、肌肉痙欒或結締組織異常所引起,不過,一般認為結締組織異常是引起遲發性肌肉酸痛的最大原因。

  一般大眾認為肌肉酸痛是乳酸堆積所造成的觀念,是不正確的。

  較少使用或訓練的肌肉,突然進行激烈或過度反覆的活動,容易引起遲發性的肌肉酸痛,預防的最佳方法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肌肉活動,使肌肉能夠負荷將進行的繁重或多次反覆運動。如果已有肌肉酸痛現象,則應休息與熱療處理,不宜再過度活動,否則易產生更嚴重的傷害.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艾得力の運動購物俱樂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





運動保健 - 急性運動傷害的PRICE處理

相信許多朋友都有過運動傷害的經驗,不管是練跑、重量訓練或是在做其他各種運動,有時是慢性的運動傷害,像疲勞性骨折、過度訓練、肌肉神經壓迫等等,比較不太容易被察覺,需要醫師的診斷;但有些急性的運動傷害,在發生的當下馬上就會知道...「受傷了!」,若是沒有防護員在旁邊,該如何是好呢?

急性的運動傷害有很多種,關節扭傷、挫傷、韌帶拉傷、脫臼、骨折等等,若是已經脫臼、骨折或有嚴重出血的情況,當然是要馬上送醫急救。那麼如果是一般扭傷、挫傷、拉傷的情況,可以在就醫前,自行做一些處理。

急性傷害的最佳處理時間是在24到48小時內,處理的原則有五個步驟,我們簡稱為「PRICE」。

Protection 保護
在急性傷害發生時,檢查傷勢以後,馬上保護受傷組織或部位,避免受到二次傷害。

Rest 休息
馬上停止所有運動、任何會影響到患部的活動,讓患部安靜、休息。主要是為了減少由活動引起的疼痛、出血或腫脹現象,並預防傷勢惡化。

Ice 冰敷
這是急性運動傷害處理中最重要的一環,目的是止血跟消腫,冰敷的生理作用有:

  1. 使血管收縮、血流變慢 → 止血、減少腫脹
  2. 使神經傳導速率變慢或阻礙神經傳導 → 止痛、放鬆肌肉
  3. 抑制肌肉收縮速度與張力 → 放鬆肌肉
  4. 減緩代謝速率 → 消炎、止痛

可以使用塑膠袋裝冰塊、冰敷袋或是冰敷包,每次以15至20分鐘為限,每1至2小時一次,持續2到3天。患部不再腫脹惡化之後,可搭配熱敷交替使用。

Compression 壓迫
壓迫的目的在止血及消除腫脹,並固定患部,通常使用彈性繃帶或運動護套。彈性繃帶有幾個使用原則需注意:

  1. 由遠端往近端包紮
  2. 繃帶壓力要平均,鬆緊要適中
  3. 肢體遠端要露出以觀察血液循環
Elevation 抬高
在受傷後24小時內,儘量可以讓患部抬高,高於心臟即可。目的在減緩血液沖到患部傷口的速度,協助止血。同時可以做等長肌力運動,促進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效果。

在急性運動傷害的48小時內,持續進行PRICE處理,可以較快消除發炎、腫脹情形,接下來的醫療處理跟復健才能順利進行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艾得力の運動購物俱樂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











運動保健 -【運動受傷】該冰敷還是熱敷呢?

「請問我該冰敷?還是該熱敷?」
時常聽到許多喜愛運動的朋友,在運動期間受傷了,或是平時關節或肌肉有些不舒服,他們常常都會問一個問題:「請問我該冰敷?還是該熱敷?」
在討論該冰敷還是該熱敷之前,我們要先瞭解冰敷與熱敷有什麼功能,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?隨後才能進一步解釋使用冰敷與熱敷的時機。

冰敷
冰敷的效應在於使局部血管收縮、血液循環減慢,因而降低了組織的新陳代謝速度,達到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;生理上,當肌肉溫度降低到20度左右時,肌肉張力會減弱,低到10度時,痛覺神經的傳導也會變慢或暫時阻斷,產生有效的止痛效果。

熱敷
熱敷則可以提升肌肉溫度,使局部血液循環增快,加速組織新陳代謝,有助於移除肌肉疲勞或傷後所產生的堆積或炎性物質,所以有消炎的作用。

因此,當急性運動傷害發生的時候,此時肌肉或是韌帶剛剛受到劇烈的衝擊,可能有撕裂、挫傷,並伴隨著微血管出血、發炎等症狀;這時就需要冰敷來抑制出血及發炎的情形。以冰敷袋裝冰塊直接置於患部上,或是用塑膠袋裝冰塊,再以毛巾包覆後置於患部,一次冰敷約15~20分鐘,通常冰到患部有麻木感就可以停止,休息約1~2小時再一次。冰敷的階段長短,要看傷勢的嚴重性而定,並非制式的說法:「前三天冰敷、三天後熱敷」,若是患部仍持續腫脹,冰敷就要繼續進行。

當腫脹的情形已經減緩或停止,這時就可以開始進行熱敷,促進血液循環、組織代謝速度,讓患部的發炎物質儘快移除。若受傷部位是末端肢段,例如手腕、腳踝等,建議前臂與小腿部位也可以同步熱敷或按摩,目的是放鬆肌肉與韌帶,讓關節不要太緊繃。一次熱敷大約是20~30分鐘,溫度大約在45度左右,不要過熱,避免燙傷。冰敷與熱敷都是很方便且有效的物理治療方式,也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對患部交替使用喔!

冰敷與熱敷的時機正確,傷勢可以馬上被緩和下來,並且有效的恢復。如果使用時機不當,甚至會使傷勢更加嚴重呢!建議急性的運動傷害更要搭配PRICE的處理原則,若有時間,還是去給專業醫師檢查一下吧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艾得力の運動購物俱樂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









運動保健 - 運動流汗與水分補充

        在每次的長距離競賽中,總會出現幾位中途退出比賽的選手,而且,其中不乏經常訓練且表現優異的跑者。造成這些優秀跑步選手,在長時間運動狀況下,出現身體不適的主要原因,除了能量供應物質不足,形成的「撞牆」現象以外,身體水分的流失與補充問題,即是造成身體不適的重要因素。


  運動時出現流汗過多 (中熱衰竭) 或流汗機能減退(中暑)現象,造成身體活動能力下降的情形相當普遍。就算是經常訓練的運動員,如果水分供應不足或供應的方式不良,仍然會出現運動時的身體不適。國際田徑規則中,也有路跑、馬拉松等長距離比賽,設置飲水/飲料站 (water/refreshment stations) 的規定,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長時間的運動競賽,造成運動選手的任何危害。

  運動時流汗的主要意義,在於維持身體的正常體溫。而對於經常參與運動者而言,流汗機能的提昇,代表身體體溫調節功能的增進,也是運動能力進步與否的評量變項之一。

影響流汗量多寡的因素
  環境的溫度與濕度、空氣流通狀況、運動強度、服裝、運動者的個別差異、以及有否擦拭汗水等,都會改變運動時的流汗狀況。 

  汗水在蒸發前,若有擦拭或滴落地上時,則不會有蒸發散熱的效果,對身體並沒有冷卻的作用。減肥者若穿著不透風的服裝,在熱環境下運動,流汗量即會顯著的增加,甚至可以在12小時內超過2000cc以上。運動後馬上沖澡,擦乾身體的作法,對於身體冷卻的效果也相當有限;再流汗,以便蒸發身體多餘的體熱,是必然會出現的人體生理反應。

  人體體內水分不足時,「口渴」的機制極為遲緩;但是運動過程中的水分代謝反應,卻是立即需要的人體生理機轉,而且,人體沒有其他足以完全替代的生理反應,因此水分的補充看似簡單,對於人體運動時的正常運作卻極為重要。


補充冰涼飲料好不好?正確的是應避免過度補充水分!!
  儘管水分的適當補充,對於人體生理機能的維護相當重要,但是,並不是補充越多的水分越好。水分的過度補充,反而會增加心臟與腎臟的負擔。依據個人的實際生理需要,每日至少補充2000 CC3000 CC的白開水 (運動者應酌量增加) ,每次補充水分以不超過 500 CC的白開水為原則,是最佳的水分補充方法。相反的,如果運動後沒有擦乾汗水,或者長期穿著汗濕的衣服時,可能因為汗水的過度蒸發,造成身體體溫的流失,特別是在風速較強的環境下,更容易出現體溫流失的缺點。因此,運動後「適當時間」,擦乾汗水、換下濕透的衣服,對於身體體溫的維持顯得相當重要。只是這個「適當時間」到底多久?仍然需視運動者的運動狀況與環境因素來決定。



運動時補充水分的時機
  甚麼時候該補充水分呢?其實,運動前30分鐘,就應該先補充水分300500毫升;運動過程中,每經過20分鐘,應該再補充水分150300毫升;運動後,再充分的補充水分或飲料。整體而言,運動時補充水分的時機,主要以預防水分補充不足,避免運動時身體體熱過高為主要的考量。
  市面上販售的飲料,為了符合大眾的口味,通常糖分的比例過高,攝取後短時間內(30分鐘左右),反而易出現胰島素分泌形成的血糖下降現象,不利運動時,人體內的能量與水分供應。冰涼的白開水,反而是較佳的水分補充選擇。

  對於有飲用「運動飲料」習慣的人而言,建議將「運動飲料」與白開水,依據13的比例(14)調配,讓糖份與礦物質的濃度下降。事實上,除非每天進行23小時以上的激烈活動,每天的流汗量超過2000 CC以上,否則在正常的飲食狀態下,即可獲得身體運動時流失的礦物質,不必由「運動飲料」來額外補充。冰涼(15-22℃左右)白開水的攝取,可以獲得比一般溫度飲水,更快的水分補充時間 (胃腸排空時間較短) ,同時,還可以直接以傳導冷卻的方式,適當緩和運動形成的體溫上升現象,是較佳的水分補充溫度。

以下提供一些優質高評價商品連結給有需要的朋友(亞馬遜網站)
需要購買請按下方連結

             --> Perrier Sparkling Natural Mineral Water
             --> Essentia 9.5 pH Drinking Water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-> Monster Energy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艾得力の運動購物俱樂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▬▬▬☏۩㊝۩̴☏▬